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位管理 / 质量保障 / 正文


宝鸡文理学院2024年度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

2025年03月28日  浏览次数:[]

宝鸡文理学院创建于1958年,时名宝鸡大学(本科);197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本科);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宝鸡师范学院;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

2013年学校获批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学校被陕西省列入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计划;201710月陕西省教育厅、宝鸡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学校更名大学协议书;2018年学校获批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3年学校获批为陕西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荣登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2024年工程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一、总体概况

(一)学科及学位授权点情况

学校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地理学、数学、哲学、物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9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机械、旅游管理、美术与书法、戏剧与影视、体育、翻译、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会计、材料与化工、音乐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66个二级学科(领域)。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6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化学学科为省级一流学科。

 

1  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一览表

一级学科(类别)

二级学科(领域)

0101

哲学

010101马克思主义哲学

010102中国哲学

010105伦理学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0505思想政治教育

0401

教育学

040101教育学原理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

040103教育史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050101文艺学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701

数学

070101基础数学

070102计算数学

070104应用数学

0702

物理学

070201理论物理

070205凝聚态物理

070207光学

070208无线电物理

0703

化学

070301无机化学

070302分析化学

070303有机化学

070304物理化学

0705

地理学

070501自然地理学

070502人文地理学

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0802

机械工程

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2  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一览表

 

专业类别名称

专业领域名称

0451

教育

045101教育管理

045102学科教学(思政)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045104学科教学(数学)

045105学科教学(物理)

045106学科教学(化学)

045108学科教学(英语)

045109学科教学(历史)

045110学科教学(地理)

045111学科教学(音乐)

045112学科教学(体育)

045113学科教学(美术)

045114现代教育技术

045115小学教育

045116心理健康教育

045118学前教育

0452

体育

045201体育教学

045204社会体育指导

0551

翻译

055101英语笔译

0855

机械

085501机械工程

085509智能制造技术

085507工业设计工程

0854

电子信息

085401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085404计算机技术

085405软件工程

085406控制工程

0856

材料与化工

085601材料工程

085602化学工程

0857

资源与环境

085701环境工程

1253会计

1254旅游管理

1352音乐

1354戏剧与影视

1356美术与书法

(二)研究生招生及在读生情况

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在省考试院及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顺利完成。2024年一志愿报考我校人数1806名,平稳有序完成了招生计划,共录取硕士研究生721名,较上年增长了10.9%。认真做好了2025年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阶段各个关键环节的工作,完成了研究生招生简章编制、计划申报及论证、网上报名、网上确认、自命题命题、寄发工作;完平稳有序完成了3606名考生参加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组考任务,切实做到“四确保、一实现”,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确保考场考点秩序井然、确保评卷统分准确规范、确保社会舆论总体和谐稳定,全力实现平安研考工作目标。

3  各二级学院在读研究生人数情况一览表

 

序号

学院

2022

2023

2024

总计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0

13

16

29

2

政法学院

28

42

46

116

3

教育学院

2

86

96

184

4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54

82

89

225

5

外国语学院

0

50

56

106

6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0

23

24

47

7

经济管理学院

0

12

21

33

8

音乐学院

0

11

18

29

9

美术学院

33

44

29

106

10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30

46

52

128

11

物理与光电技术学院

26

40

37

103

12

化学化工学院

38

54

47

139

13

地理与环境学院

44

66

63

173

14

机械工程学院

30

38

47

115

15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0

11

23

34

16

计算机学院

0

12

24

36

17

体育学院

0

17

25

42

总计

285

647

713

1645

(三)毕业生及学位授予情况

2024届应毕业硕士研究生536名,有535名学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学位授予资格审查合格,获得了硕士学位(其中,学术型硕士191名,教育硕士274名,机械硕士26,旅游管理硕士7,艺术硕士37),另1名学生延期毕业,毕业率及学位授予率均为99.81%。

(四)研究生导师状况

学校共有554名研究生导师。其中学术型研究生导师234名,占比42%,专业型研究生导师320名,占比58%。导师队伍由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高、具有高度敬业精神和强烈责任心的具有高级职称以上教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组成,其中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导师443名,占比79%;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365名,占比65%。

(五)就业基本状况

2024年就业形势较上一年度有所好转企事业单位为学校发展也增列新岗位,学校多措并举,压实培养单位责任,充分调动学生、导师的积极性,发挥校友及社会机构作用,通过积极提供就业指导、举办招聘活动、优化签约流程等方式促就业,并取得良好效果。2024届毕业研究生535名,其中男生125名,占比23.4%,女生410名,占比76.6%;陕西省生源226名,占比42.2%,省外生源309名,占比57.8%。毕业研究生分布在13个二级学院45个学科(领域),就业率为85.1%。其中课程与教学论、学前教育、中国古典文献学、旅游管理、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等专业就业率达到100%,中国哲学、伦理学、学科教学(思政)、教育管理、教育史、小学教育、广播电视、文艺学、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历史)、学科教学(音乐)、美术、计算数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有机化学、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地理)、自然地理学等专业就业率超过80%(见表5)。有16名毕业生考取博士研究生,升学率为3%。

5 2024届研究生各专业就业率分布表

序号

专业

毕业生

总人数

就业

人数

就业率

1

文艺学

4

4

100.00%

2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5

5

100.00%

3

教育史

6

6

100.00%

4

学前教育

10

10

100.00%

5

学科教学历史

14

14

100.00%

6

旅游管理

7

7

100.00%

7

计算数学

4

4

100.00%

8

凝聚态物理

6

6

100.00%

9

理论物理

2

2

100.00%

10

光学

6

6

100.00%

11

中国哲学

9

9

100.00%

12

学科教学语文

26

25

96.15%

13

机械

23

22

95.65%

14

入文地理学

10

9

90.00%

15

中国古代文学

9

8

88.89%

16

学科教学物理

9

8

88.89%

17

学科教学思政

17

15

88.24%

18

有机化学

8

7

87.50%

19

学科教学英语

37

32

86.49%

20

学科教学地理

14

12

85.71%

21

伦理学

7

6

85.71%

22

学科教学数学

19

16

84.21%

23

教育管理

6

5

83.33%

24

课程与教学论

6

5

83.33%

25

小学教育

30

25

83.33%

26

心理健康教育

18

15

83.33%

27

基础数学

6

5

83.33%

28

学科教学化学

17

14

82.35%

29

应用数学

11

9

81.82%

30

无机化学

5

4

80.00%

31

学科教学音乐

9

7

77.78%

32

马克思主义哲学

8

6

75.00%

33

美术

15

11

73.33%

34

中国现当代文学

11

8

72.73%

35

自然地理学

23

16

69.57%

36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3

2

66.67%

37

教育学原理

11

7

63.64%

38

学科教学美术

13

8

61.54%

39

汉语言文字学

6

3

50.00%

合计

450

383

85.11%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思想引领,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24年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重点,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召开了第十次学生代表大会 次研究生代表大会。举办“书法载道养师德 翰墨飘香潜育人”研究生三笔字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全体研究生爱党爱国热情。开展诚信考试主题教育、“2023年大学生年度人物表彰等活动。开展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报告会,深入开展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组织研究生参加第八届校园定向越野锦标赛暨2024年“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红色定向比赛。202412月,学校召开了第十六次学生代表大会、第四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的指导下按期进行了换届选举工作,遴选出了一支素质优良的研究生学生干部队伍。

充分发挥“宝文理研究生”官方微信公众号作用,聚焦校内外舆论热点,坚持做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校园媒体。在微信公众号中建立“校园服务”“走进研会”“研途有你”三个栏目,丰富线上咨询内容,积极回应研究生合理诉求,把互联网作为联系、引领研究生的基础平台和重要途径。运用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开展研究生思想动态调查,为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引导研究生正确判断社会热点和焦点事件,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二)搭建平台,提升文化育人综合能力

秉承文化育人新理念,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举办“书法载道养师德 翰墨飘香潜育人”研究生三笔字大赛、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研究生读书分享活动、面对面经验交流等活动,开展研究生摄影作品大赛、主题海报、绘画作品大赛等为代表的校园文化活动,为研究生搭建展示平台,加强研究生的交流,丰富校园文化。为增强研究生综合体质,开展校研究生会素质拓展活动、第八届校园定向越野锦标赛暨2024年“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红色定向比赛,组织研究生参加拔河比赛获得优秀组织奖的优异成绩,首次参加篮球比赛获得女子篮球队一等奖和男子篮球队三等奖的成绩,进一步提升了广大研究生的锻炼意识,增强了综合素质。

(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通过组织开展“AI智能:助力还是挑战?—探讨其对研究生学术研究的意义”“沿途星光、公职起航”“强化校园安全教育 筑牢安全堤坝”“规划未来,起航职场”等四期研究生主题沙龙活动,使得研究生们拓宽了视野,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在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加强辅导员公寓值班,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排查学生公寓安全隐患。开展研究生“文明宿舍”评选活动,做好禁毒宣传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完成2024版研究生手册修订。规范研究生日常行为管理,定期走访学生公寓,及时了解、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保障研究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了解学生需求,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召开2024届毕业生代表座谈会,做好毕业生离校教育管理和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春季学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组织研究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第“阳光护航”心理育人宣传季活动,做好春季、秋季学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组织研究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研途领航 季季有约”导学谈心谈话工作,面向研一新生选聘朋辈心理互助员。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导师选拔培训情况

1.导师遴选。按照《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与管理办法》,明确导师遴选标准和程序,落实学校、学院及导师的三重责任。加强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对导师遴选思想政治表现的综合鉴定。2024年度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共新增66名研究生导师,其中学术型导师20名,专业型导师46名,本次新增的导师中包含16名校外导师。本次导师新增工作充实了研究生导师队伍,保障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  2023年新增学术型指导教师情况分布图

2  2024年新增专业型指导教师情况分布图

2.导师培训。学校始终将立德树人置于导师培训工作的核心地位,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坚决执行研究生导师“十不准”原则,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并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切实推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三全”育人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培育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为确保导师队伍的高质量与规范性,学校严格遵循《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试行)》(宝文理研字[2022]23号)、《宝鸡文理学院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聘任及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宝文理研字[2022]18号)以及《宝鸡文理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考评办法(试行)》(宝文理研字[2022]24号)等管理制度,积极开展导师年度审核工作,强化师德师风考核标准,完善学术型与专业学位导师的分类遴选与管理机制,积极支持团队建设,进一步明确并落实校院两级管理责任。

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校院两级研究生导师培训体系,并通过“横渠大讲堂”系列讲座,为新进导师和青年导师提供专业培训与专题研讨。其中,“横渠大讲堂”已成功举办两场重量级讲座,分别邀请了《新华文摘》原总编辑、二级编审、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张耀铭老师,以及第九届橡胶专业委员会委员、《橡胶工业》编委、全国轮胎轮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航空轮胎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液压气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密封装置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专业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健教授。两位专家的精彩讲座,极大地提升了我校年轻导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与综合能力。

3.导师考核。严格遵循《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职责及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宝文理研字〔2022〕7号)文件精神,全面推行导师考核制度,并据此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科学化、多元化的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此体系旨在提升导师的岗位胜任能力,增强新晋导师的责任感,通过分类别、分层次、多级协同的方式实施考核。我们结合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对导师的岗位责任心、师德师风、行为规范、学术造诣、指导能力及学生论文质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

同时,我们积极组织以爱岗敬业为核心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导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对于考核未达标的导师,我们将采取暂停招生资格或撤销其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措施,以此不断优化导师队伍结构,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4.优秀导师。为了有效实施《宝鸡文理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评选办法(试行)》管理规定,充分发挥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通过倡导“以学代教”的教育理念,鼓励导师们身体力行,树立榜样,从而推动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与发展。此举旨在弘扬高尚的育人风尚,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迈向研究生教育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为了全面践行导师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我们必须坚决实施研究生导师作为首要责任主体的制度。面对新时代与新形势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更为严格与高标准的要求,完善导师的责任与权力机制,并强化导师队伍的构建,成为了实现立德树人核心使命的关键所在。在研究生培养流程中,明确导师的责任与权力,不仅能有效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对导师行为进行制约和规范,同时也能激发并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提升其指导能力,从而营造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茁壮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

以清晰界定和落实导师的责任与权利为基石,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立德树人的职责执行体系,推动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这构成了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研究生导师的年度审核过程中,我们应严格执行师德师风问题的“一票否决制”,并要求各二级学院组织全体研究生导师深入学习教育部发布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宝鸡文理学院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导师培训的核心内容与重要考核指标,确保导师队伍的高素质与高水平。

(三)学科竞赛情况

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得新突破,特别是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比赛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研究生全年科研成果共474项。

(四)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交流情况

举办第届研究生学术节,开展学术讲座、学术论坛、教学技能大赛、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第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第“明理杯”科技学术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正大杯”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增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传承“团结、敬业、勤奋、创新”的校风,“学勤、行思、尚真、务实”的学风,培养研究生唯真唯实的治学精神和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在青年学生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全年研究生共发表高质量论文62项,授权专利16项。研究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新实践系列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34项。

(五)研究生评优评奖和资助情况

落实奖助政策,做好评优评奖工作。开展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工作,2024年共评选出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54名,优秀研究生干部41名。开展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的评选工作,共评选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共36名,其中学硕15名,专硕21名;评选学业奖学金获得者1173人,其中一等奖学金93人,二等奖学金331人,三等奖学金749人;开展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发放资格评定工作,共有3097人次研究生获得国家助学金,共发放约929.1万元,发放困难补助32人,共2.8万元,为49名研究生办理了校园地贷款手续,为371名研究生办理了生源地贷款手续,共计420名,保障了研究生的基本学习生活。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人才培养改革情况

1.启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制定工作。为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推动内涵式发展,进一步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组织对教育硕士15个专业领域、体育硕士2个专业领域、旅游管理硕士、戏剧与影视硕士、美术与书法硕士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

2.开展教育类硕士研究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工作。根据上级文件及工作安排,严格依照《宝鸡文理学院师范生和教育类研究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实施办法(试行)》文件,严密组织报名、过程性考核和教师职业能力测试,为129名通过教育教学能力考核通过者颁发了《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促进了教育类研究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工作。

(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情况

1.严格把控任课教师的选拔标准。各培养单位,遵循学校关于研究生任课教师的相关规定,在每学期伊始,精心挑选那些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拥有丰富经验、资历深厚的教授、副教授,或是持有博士学位的讲师,以及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通过结合线下与线上教学的多元化模式,我们圆满地完成了研究生课程的授课任务。

2.探索推行“双导师+”制。学校实施了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制度,并致力于探索与推广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及实践指导教师的聘任机制。兼职指导教师是从与专业紧密相关的校外单位和研究机构中精心挑选的一群精英,他们不仅具备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还在本行业内拥有显著的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这些中高层管理人员主要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型课程讲授或专题讲座的导师职责,他们全程参与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并积极参与由学校教师主导的各级相关专业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实践指导教师则主要从学校专业型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各领域专业骨干中选拔,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顺利完成专业实践任务及实践型科研任务。

3.完善导师培训和考核评价制度。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学校严格制定导师遴选标准,执行评聘考核机制,并加强对导师岗位的管理力度。需建立健全导师的分类遴选、分类评价与分类管理制度,清晰界定导师的权责范围,规范导师的指导行为,同时全力支持导师在学业管理上的严格要求。在导师的评价考核体系中,应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及指导精力投入等因素全面纳入考量。实施导师年度培训制度,确保专兼职导师都能接受常态化的专业培训。在导师队伍建设中,要强化正面引导和示范引领作用,2024年,评选出13名优秀研究生导师。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三)科学研究改革情况

1.开展研究生教改等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公平、公开组织开展了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报立项工作,申报34项,最终立项20项;组织申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项目2项、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4项;共获批获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研究生)二等奖1项,我校1项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入选全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

2.开展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立项工作。为鼓励研究生选择创新性强及富有挑战性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课题,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鼓励研究生申报创新科研项目,依据《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全年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结题70项,新立项目79项,并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资助。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1.学科自评进展。依据《宝鸡文理学院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自我评估工作方案》的指导文件,学校已全面铺开了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各项工作。学校聘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全国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及省级学科评议组专家,对我校本轮学位授权点自评材料进行了评估和指导。目前,自我评估阶段工作已全部结束,所有参评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校外专家评议工作,力求在即将到来的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斩获佳绩,实现新的突破。

2.问题分析及措施。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中,目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具体包括:学科资源整合尚不充分,学科方向设置显得临时拼凑,学科团队力量薄弱,高端人才及青年杰出人才供应不足,学科经费保障力度不够,科研实验空间紧张,以及体制机制运行不够顺畅等问题。针对这些学科建设中的瓶颈问题,我们计划采取以下策略予以应对:首先,强化顶层设计,精心规划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精准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的独特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其次,完善体制机制,凝聚全校共识与力量,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科学性,确保体制机制运行高效流畅。再者,深化学科资源整合,围绕人才引进与培养、经费合理配置、平台建设升级、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强化绩效评价机制,以最大化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最后,细化并优化学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学校当前实际情况与博士点申报的具体要求,开展细致入微的问题排查与弥补工作,精准施策,补齐发展短板。

(二)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1.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依据《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并经由导师审阅合格后,学校将自主执行学位论文的相似性检测工作。对于检测结果未达到规定标准的研究生,将直接面临延期毕业的处罚。值得注意的是,2024届硕士学位论文在初次检测中,所有论文的文字复制比均控制在15%及以下,符合学校对于学位论文的严格要求,并随后进入盲审阶段。

2.学位论文盲审。我校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实施全面的盲审制度,确保每篇论文均由两位校外同领域专家进行独立评阅。在2024届硕士研究生中,有42名学生的论文送审成绩取得了“双优秀”的佳绩,即两位评审专家的评分均不低于90分;另有395名学生的论文获得了“双良好”的评价,即两位专家的评分均不低于70分。这一数据表明,我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保持良好态势。然而,也需注意到,优秀论文的比例仍有待提升。

鉴于此,学校将持续强化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致力于构建并优化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长期重点。同时,我们敦促指导教师进一步加大指导力度,着力提升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水平,以期增加优秀论文的比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校级优秀论文的评选2024年,学校共评选出57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激励硕士研究生的创新精神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学位论文抽检。2024年度,省学位办对我校进行了严格的硕士论文抽查工作,共涉及22篇论文,其中包括8篇学术型论文与14篇专业硕士论文。经细致评审,所有被抽检的论文均达到了合格标准。一直以来,提升学位论文质量被视为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核心目标。学校将不断强化对学位论文的全过程管理,从学位论文的开题、学术不端检测、预答辩、送审、正式答辩,到学位资格审核及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议等各个环节,均将执行更为严格的标准与流程。此举旨在从根本上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高品质,并进一步完善学位授予后的质量监督体系及跟踪反馈机制从而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六、改进措施

1.进一步合理调整招生计划与结构

根据学科发展趋势、教育资源承载能力及社会需求,动态调整招生计划,确保招生规模与培养质量相匹配;在保持学术学位研究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特别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

2.提升选拔录取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建立多元化选拔标准,综合考虑考生的学术成绩、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及发展潜力等因素;通过面试深入了解考生的专业素养、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提高选拔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完善考试评估体系

根据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调整考试科目和内容,注重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建立科学的命题和阅卷管理机制,确保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和阅卷的公正性。

4.加大招生宣传,吸引优秀生源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拓宽招生渠道,吸引优秀生源;利用新媒体等渠道创新招生宣传方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

我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较为缓慢,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不够完善。各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协同配合,未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思政育人网络。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内容选取较为随意,缺乏针对研究生特点与学科特色的精准设计,难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与递进式培养。开展全面的课程思政建设调研与分析,深入了解各学科专业的特点、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需求,结合国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应涵盖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内容,为各学院和教师提供明确的指导和依据。同时,积极培育升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推动我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迈上新台阶。

6.建立健全导师培训交流体系

目前,学校导师培训体系和制度还不完整,缺乏高端学术会议、国际交流机会。下一步,学校将加大导师队伍培训力度。鼓励导师参加学科组或各教指委举办的论坛及学术会议。增加每年导师培训次数,对导师进行学科类别分类培训交流,加强学科融合交流。

7.进一步完善导师考核机制

导师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导师考核与奖励与绩效分配、职称晋升、评优评奖不挂钩。下一步,学校统筹协调打通导师考核与奖励与绩效分配、职称晋升、评优评奖通道积极调动研究生导师积极性。完善优秀研究生导师评优机制,分类别评优评奖。

 

 

 

 


上一条: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

下一条:宝鸡文理学院2024年度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报告

关闭